(通讯员 李万霞 邱雨霏)10月19日下午,威尼斯在文科楼705会议室顺利举行青年作家刘国欣作品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管兴平教授主持,特邀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王跃老师以及威尼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吴新平、邓丽华、袁飘老师出席,并现场连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国欣老师。威尼斯3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伊始,管兴平教授致辞,他代表广大师生对刘国欣老师和王跃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青年作家刘国欣的基本信息和文学创作情况。随后,刘国欣老师以“圆心与半径”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写作经验,她着重强调了文学创作中词语的空间感和时间感,以及标点符号运用的问题,并在最后谈到自己对文学创作的野心和名声的看法。刘国欣老师鼓励同学们用心感受多样性的生活,体会词语的浪漫感和宿命感,厚积薄发,在求不得中求安宁。

吴新平老师以日常生活、情感和真实三个关键词宏观评点了刘国欣的文学创作,他认为刘国欣的散文极富真情实感,同时给出了两点建议,即节制过于细腻的情感来摆脱琐碎的文字表达和需要尝试跳脱“小我”。邓丽华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刘国欣是一位非常细腻的作家,其作品积极向上,透露着对生活的热爱。袁飘老师从刘国欣的作品《女博士的饥饿》入手,认为其创作体现了超现实和现实,并表现了她对生命的悲悯意识。王跃老师围绕“我们为什么学文学”和“怎样学文学”两个问题,告诫同学们要以乐观的心态从事文学,且文学没有诀窍,需要在平时多阅读、多积累。

在师生交流环节,研究生和本科生踊跃发言,讨论内容丰富,文学思维活跃。有同学谈到自己写作的感受与困惑,在场老师鼓励同学们写作需要坚持和勇气,要勇于写出心中所感。此外,同学们关注到了刘国欣创作中的诸多主题,如民间陕北、婚姻爱情、知识女性等。另有同学从叙事学、文化、地理和女性主义等角度来探讨刘国欣的文学作品。其中,非虚构的论述、个人记忆到文化记忆的讲述、女性主义的分析、高校教师身份的情感写作与人格分析都比较独特。


在研讨会最后,管兴平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刘国欣多从个人感受经历出发,同时她的创作有从故乡出走又回返故乡的题材或人物形象。另外,刘国欣创作中塑造的诸多知识女性形象也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刘国欣写作坚持不将就、不媚俗、不迁就,不写违心之作,是很难得的,这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启发了我们开辟新的文学研究视角和方向。
(审核:李征宇;编辑:严实)